杨洪武是我在云南永平一中支教时的学生。
他是那种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记住的孩子。第一次注意到他,不是因为他高高举起的右手,而是因为每次课堂讨论时他总会微微前倾的坐姿——像一株渴望汲取养分的小树,专注的眼神里永远跳跃着好奇的光。当其他学生还在犹豫时,他总是第一个用清亮的声音问出:“老师,如果把这个公式倒过来用会怎样?”这样打破砂锅的问题,把原本单向传授的课堂变成思维碰撞的磁场。
这个少年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他总能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何为“用心”。
某个晚自习推开教室门,白板边缘残留的酒精味道悄悄诉说着一个秘密:原来他注意到白板笔迹总在反光处打滑,竟用周末仅有的几小时休息时间到城里买来清洗液,提前返校把陈年笔痕覆盖的白板擦得锃亮。当我惊讶于焕然一新的白板时,他先是抿着嘴笑,然后耳尖泛着红说:“老师您多写几行板书,我们就能多学几个知识点。”
他是班级的“隐形守护者”,书包里永远备着帮同学修桌椅的小螺丝刀,课后整理讲台的动作也熟练得让人心疼。但更珍贵的是,在这片教育资源相对贫瘠的土地上,他保持着像山泉般清澈的求知欲:笔记本边缘挤满了他自学的拓展公式,课间总能在楼梯转角发现他蜷着腿背书的身影。
这个把“为什么”当作口头禅的少年,正用他的细腻与热忱,在博南古道的书桌上一笔一划书写着无限可能。
郭昱龙(经济学院2025级硕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