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老”漫议

作者: 冯嘉元摄影: 视频: 来源:《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校报发布时间:2025-11-09

近日翻阅书卷读到一句话:“当生命进入冬季,如何重新找到春天?” 这一诗意扣问引我沉思。审视自己当今生命状态:上世纪30年代出生,机体经历了断崖式衰老,身心缠疾十余种,无疑是“生命进入冬季”。

那么,还能重寻“春天”吗?路径何在?此问如影隨行,萦绕在我心头。从所谓“找到春天”,我联想到当前一个新兴的养老理念——“享老”。我想,实现“享老”,或许便是触摸到生命“春天”的真实质地。看看自身垂暮之年的实际状况,深感这个问题的解决,已是刻不容缓了。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我理解,正因为这样,要通往“享老”,掌握个体对生命活动的主导权是至为关键的。

要把握“主导权”,首先得有自我认知。我通过跟灵魂对话,掏灵魂旮旯,找出了自已身上出现的负性念头和行为。往昔岁月里,自己曾在慵常而乏味的生活中虚掷光阴,乃至出现对生活的厌倦。我以问题为靶,深入剖析自身,体悟到,认知只是第一步,而基于认知的行动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步。过往的教训使我深切感到,当自己被意义感的缺失所困扰,那是谈不上“享老”的。显然,要入“享老”之境,就得改变活法,要“活出意义感”。且举一个小例子:今年伊始,面对高龄及诸多不确定性,我曾自问是否还有资格设定目标?思忖再三,我决定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定了个“四年不失忆,生活能自理”的小目标。能实现吗?概率是不可改变的,但自己可以多做概率大的事。为此,我规划了一组行动,其中包括在房间角落里布置一个由瑜伽垫、弹力带、握力器、小哑铃组成的微场景,每日虽只到此穿插停留几次,每次不过几分钟,却已止住了肌力的持续衰退。凡此种种,我悟到,着眼于生活细节,多去做哪怕细小但能使自己有进步的事,确能逐渐形成意义性的认识和理解。意义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内化于心灵之中,融化于生活细节。“活出意义感”,每个老人都是可及可感的,而这正是通往“享老”的核心路径。

我还针对自己曾经把生活変成沉溺于舒适日子的不断重复,进行了严肃的自我批判。我想,自律的意义,不是重复,而是改変。年岁再大,也不应成为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不肯动脑筋的搪塞和借口,因为年龄从来不是追梦的枷锁。我逐渐意识到,要实现以生命自主权为核心的“享老”,还应“活得有意思”。这个“有意思”有多重意蕴,这里仅就本文主题举个自身相关小例子:目前我正在学声乐、学器乐,意在赴文化“充电”之旅。一段时间来,我越来越体悟到,其间若不能在较长时间段里吃点苦、受奌累,刻苦训练,何谈形成肌肉记忆!何来气息贯通腔体,涌动地推出活的声音!在这过程中,我豁然开朗:不能只顾及当下的即时满足,而忘记更长远的满足,那是享老的大忌!正是通过学习新东西,我逐渐提升了延迟满足的能力,如今,我已能控制自己,不会出现过度追求短时爽感的现象。经历了几次有挑战性的“尝鲜”,生活渐生“意思”,再回首审思过往自以为过好当下不断重复的舒适日子就行了,方恍悟那正是自己一度加速衰弱的问题所在!

就“享老”而言,这篇小文仅作初步漫议,诸多与之相关的话题,难以尽收笔端,譬如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和全维度的享老体系等等。但我坚信,悟透老人之为人的主体存在,多些生活哲思,“享老”之境,于每位老者,都是可遇亦可求的美好“春天”。

 冯嘉元(上海医学院退休教授)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