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茫到毕业生之星,她梦想成真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校报发布时间:2025-07-14

从西班牙语转入新闻学,她用四年时光完成从学科“门外汉”到本校卓博的蜕变。凌晨四点半的电脑见证过她对稿件的淬炼,田野调查里有着她对媒体行业的深度洞察,这位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新闻学子以实证思维扎根现实,用人文情怀回应时代命题,在学术与实践的交叉路口,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新闻之路。

2021年秋天,姚舟怡踏入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校门。在填报志愿时,她对大学的专业认知甚少,只是顺次录取进入西班牙语专业。促使姚舟怡下定决心转专业的,是对文学作品传播过程的好奇。阅读《百年孤独》和《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时,她时常思考“这些作品为何能引发跨时空共鸣”这一问题。

那年,恰逢新闻学院首次开放大一转专业通道,姚舟怡在报名截止前十几天临时准备材料,凭借对新闻传播的朴素热情通过申请。转入当年,她便以3.95的学年绩点位列院系第一名,此后更是以优异的学业表现两度获得国家奖学金。这个“有点莽撞的决定”,也成为她学术生涯的起点。

进入新闻学院后,姚舟怡一头扎进新闻实践。在学校融媒体中心担任学生记者的第一篇稿件,因为缺乏实务经验,写到凌晨四点半。她有些崩溃,在寝室楼道里大哭,又不敢发出声音,“感觉有些缺氧”。

为突破瓶颈,她用“笨办法”让自己快速上手——搜集80余篇经典人物稿,并将文章中的好段落逐字在电脑上复写,以此来揣摩行文逻辑。这种对写作的刻意训练,后来延伸到学术研究领域,形成“阅读、拆解、模仿、内化”的学习闭环。

姚舟怡的学术启蒙源于社会田野。大二时,她参与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实践项目,实地采访中的现实困境叩问着她: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怎样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报道?

在观察媒体运作时,她发现新闻匿名信源规范等行业难题仅靠报道本身难以解决,于是,她思考,“是不是把这种朴素的经验困惑变成一个学术问题”。

在导师白红义教授的指导与帮助下,姚舟怡借助学校“复芏计划”(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平台,将当时萌发的“学术灵感”最终形成题为“新闻客观性规范的再‘编码’:一项基于实践理论的考察”的学术论文。这篇论文也让姚舟怡作为唯一的本科生登上惟新学术论坛,并斩获一等奖,目前已投稿CSSCI权威期刊。

对姚舟怡而言,科研的意义远不止于论文发表。让她很有感触的是一项对社交媒体编辑群体的学术研究。长达八个月的田野调查中,她以实习生身份进入一家财经媒体,目睹这个被称为“小编”的群体在流量压力与专业追求间的挣扎。

学术如何反哺实践?姚舟怡认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本质是对社会运行脉络的观察、记录和反思。它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意味着什么”。在学院老师的指导和学校的支持下,姚舟怡曾走访五省十地,调研各级融媒体中心。当书本知识与鲜活现实相互联结,姚舟怡感觉自己的研究开始有了“根”,一种扎进中国社会土壤的力量。

 本报记者 叶鹂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