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亮:用解剖刀剖开偏见,书写生命真相

作者:叶鹂摄影:李玲、受访者提供 视频:李玲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5-04-22


一纸调剂,将他推入法医领域,几番辗转,转专业失利,他如坠雾局。

从满心抗拒的“逃跑生”到勇攀高峰的“优等生”,从2006级法医学系本科生到国家级法医青年人才,他用解剖刀剖开偏见,书写生命真相。他是李立亮,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大学本土培养的一线教师,二十年他逐光而行,破解死亡的谜题,传承法医精神。

法医学的“逃跑生”

在李立亮的高考志愿填报表上,本没有法医学。然而命运的齿轮一转,录取结果赫然写着: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大学法医学专业。

那时,在李立亮的认知里,法医学与尸体打交道,又脏又累、不受待见,在医学门类中似乎也没什么价值。这样的印象,让他对法医学充满抗拒,一心想要转专业,把临床医学(八年制)当作目标。

为了转专业,他拼命学习,将绩点提升到法医学专业第二名,可那年临床医学(八年制)太过热门,竞争激烈,他最终落选。

“我是一个法医学的‘逃跑生’。我逃跑了好几次。”多年后,李立亮回忆起与法医学的初遇,记忆犹新。

转专业失败后,李立亮陷入深深失落。他所在班级原本有27人,转专业后仅剩12人,身边的朋友转去其他专业,他感觉自己“被遗弃了”。更让他不安的是,他对法医学的陌生感。“我感觉掉进一个深坑。我不知道这个坑有多深,也不知道会下沉到哪里。”

但李立亮并不是一个遇到困难便消沉的人。在迷茫中,他拨通了时任法医学系主任赵子琴的电话,倾诉自己的困惑。电话那头,赵子琴和声细语地为李立亮介绍法医学。虽然一次通话无法让一个本科生完全了解这个专业,但她的耐心和包容,让李立亮心里有了一丝触动。

从那以后,李立亮除了完成日常学习,还经常泡在图书馆,阅读法医学相关书籍。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渐渐吸引了他。他对法医学的态度,也从排斥变得慢慢接受,甚至开始主动探索。

本科毕业前夕,李立亮面临方向的抉择。当时,法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会选择进入公检法司系统,或者成为临床医生。可李立亮却选择了第三条路——直博,本科生直接攻读法医学博士。

“我对法医的感情是慢热的。”李立亮这样形容自己与法医学的关系。读博期间,赵子琴作为他的导师,不仅为他规划学习路径,还鼓励他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美国交流学习。

在海外学习期间,李立亮接触了大量法医解剖工作,最多一天要完成30多例。他直言自己也是被“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投入工作。一开始,他对此充满恐惧和抗拒。然而,面对死者家属,他必须以专业镇定的姿态来处理案件。随着经手的案件越来越多,李立亮开始能够熟练处理各种复杂案件,整个工作流程也越来越游刃有余。

曾经想要逃离法医学的他,如今在这条道路上找到了自信。

独行冷径探迷踪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李立亮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留意到一个特殊现象:经手的死亡案件里,精神病人的案例占比颇高,这些案例普遍存在死因难以明确的问题。解剖刀下的困惑没有让他止步,反而激起了探索的欲望——这些不明原因猝死的背后,或许藏着尚未被揭示的科学密码。

怎样的科研能真正体现价值?通过调研,李立亮发现国内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关注焦点大多集中在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等社会影响,而患者自身的生命健康却鲜有人问津。基于观察,他敏锐地意识到抗精神病药物与精神病人猝死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于是将“精神病人猝死机制与鉴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选择这个研究方向,必然意味着成为一个独行者。”李立亮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精神病人猝死机制研究在国内外都属于冷门领域,这意味着既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也缺乏足够的样本资源。

面对挑战他没有退缩,而是将科研目标拆解为阶段性任务,例如,先在三到五年内收集一部分样本,从解决局部问题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李立亮发现抗精神病药在心脏的蓄积效应。研究认为,精神病人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后会在心脏特异性蓄积,通过大麻素受体的反式作用,引起心肌炎性损伤与毒性,而大麻素受体的下游、上游特异性因子可分别作为快速筛查与精准鉴识的标志物,相关论文陆续发表在多个国际顶级期刊。

这一研究成果颠覆了传统认知。过去,临床和法医鉴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来判断是否中毒,但李立亮的研究证明,即使血液药物浓度正常,心脏中蓄积的药物也可能引发死亡。

对临床而言,这警示医生不能仅凭血液指标判断患者用药安全性。对法医鉴定工作来说,传统法医病理学依赖尸体解剖和组织切片寻找形态学证据,若未发现明显病变就会陷入死因不明的困境,而心脏药物蓄积这一发现,为法医提供毒物学证据,让许多原本难以判定死因的案件有了新的鉴定思路,使“不可鉴”变为“可鉴”。

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法医人的薪火相传

从本科、博士、博士后到留校任教,李立亮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人。近20年的时光中,李立亮不仅完成了从法医学“逃跑生”到国家级青年人才的蜕变,更将恩师传递的温暖与责任,化作培育桃李的点点星光。

赵子琴作为李立亮的科研引路人,不仅教授他法医学知识,还在他对未来感到迷茫时,设身处地地为他规划职业道路,给他很多实用建议。“赵老师成就了我,所以我有情怀也有义务将这种优良传统给传承下去。”

课堂上,李立亮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故事大王”。讲到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的区别时,他以《疑狱集》“张举烧猪”典故,告诉学生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人发现生前烧死的重要特征——口鼻腔和呼吸道会有烟灰炭末沉积,比西方国家早了1000多年。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抽象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每堂课结束,教室里自发响起的掌声是学生对他教学的最高褒奖。

2019级基础医学院本科生何亭羽回忆:“李老师在法医病理课的教学中,对知识的讲授深入浅出,结合口诀等小技巧让繁杂的知识点变得易懂。在课后,他关心同学们的人生发展,传授自己作为科研人的经验。”

李立亮坚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因材施教是他培养学生的核心理念。他会在实验室为学生安排专属空间,让他们有主人翁的感觉,而不只是实验室的“过客”。面对想做科研的本科生,李立亮总是先提醒他们:本科阶段,学业是首要任务,科研不能本末倒置。

有些本科生科研热情强烈,但基础薄弱、学业繁忙,李立亮便为他们量身定制课题,制定详细计划,鼓励他们互相监督、合作。在科研指导方面,李立亮手把手教学,逐字修改学生的科创项目申请书,严格把关。

经他指导的8名本科生,全部获批校内各级科创项目,全部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论文70%以上发表在2区及以上期刊。多人获国家奖学金、一健康基金本科生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等多类奖项。

“为生者言、为死者权”。李立亮荣获上海市司法鉴定一等奖、第八届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带领团队处理多起重大案件。团队的服务范围覆盖大半个中国,多份鉴定文书入选司法部典型案例库,让司法鉴定众多案例由“罕见”变“常见”。

“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一直‘不变’的就在于始终‘求变’。”在李立亮看来,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大学培养的师生是要成为领域内的引领者,而不是跟风者。“卓越而有趣”的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人,不仅要在学术上追求前沿、做出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还要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

而他自己,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期许,在法医学领域持续耕耘,传承知识与情怀,也播种未来与希望。

制图:实习编辑:何瑞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