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湾校区的实验室里,一排排精密仪器闪烁着微光,液晶材料在光束下舒展、弯曲,跳动着科技的脉搏。这里是校特聘教授、材料科学系主任俞燕蕾的课题组,也是她耕耘二十八载的“育才田”。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大多就是因为喜欢教书育人才当的老师。”对俞燕蕾而言,第一次站上讲台的场景历历在目,一批批争相提问的学生让她感受到了“育种”的重要性。于是,她更想做一盏陪伴学生前行的明灯。
“大学之前,学生主要接受的是相对闭环的教育,也许他们已经有了不错的知识储备,但逻辑思维的训练、待人接物品格的培养,乃至三观的树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恰恰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如果只教知识,那大学老师就失了意义。”俞燕蕾说。
“做科研,要敢闯无人区”
“0到1的原创研究,才是真正的突破。”这是俞燕蕾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她科研生涯的注脚。2000年,她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博士,提出将有序的液晶结构与光响应高分子相结合开发光致形变材料的新构想,首次实现了液晶高分子的光控可逆弯曲运动,成果发表于Nature,被国际同行誉为“开创柔性材料新方向”。
2016年,她带领团队在Nature再次发表长文,研发出全光控微流体芯片技术,用一束光实现复杂流体的精准操控,被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英国《经济学人》等主流媒体报道,并被列为2016年度上海市十大科技事件。
科研路上,她始终瞄准国家需求。近年来,她将目光投向医疗健康领域,针对体外诊断(IVD)产品的需求,提出利用光响应材料代替微流体芯片材料,构筑“全光控微流体芯片”的新概念,将传统的接触式“机械驱动”变革为非接触“光场驱动”。同时,她还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老年共病快速辅助诊断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与中山医院、新华医院、瑞金医院、上海泰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致力于研发“一滴血测60项指标”的集成化设备。“传统检测需要多管血液,同时目前市面上,只有血糖的测量可以在家中轻松完成,我们希望要用一张芯片解决所有问题,降低人民检测的成本,让技术真正惠及百姓。”谈及未来,她有很多期待,“不过比起发文章,我更希望研究能够转换为有用的产品,应用于千家万户的点滴日常。”
依托于俞燕蕾的言传身教以及创新研究项目,课题组的学生们也越来越多地冲向“无人区”。2021级直博生潘峰初入组时只顾埋头做实验,俞燕蕾递给他一沓前沿文献,提醒他做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要站在山顶看风景,如果在本领域陷入瓶颈,不妨了解一下其他学科,从交叉领域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如今潘峰主攻拓扑结构与材料力学的交叉领域,相关成果即将发表。“俞老师教会我,科研的创新可能就诞生在学科的缝隙里。”潘峰说。
“课堂是科研的奠基石”
“教书育人是我最珍视的身份。”俞燕蕾说。二十八年从教,她从未走下讲台,先后讲授《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化学实验》《功能高分子材料》《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等本科生课程,以及《液晶材料与显示》《专业英语》等研究生课程。她认为,课堂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奠基石。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让课堂越来越多地面临“手机争夺注意力”的挑战。“作为老师,我首先要让自己的课程有吸引力,”俞燕蕾讲液晶显示器进化史可以穿插产业风云故事,复杂原理可以用动画演绎。“学生不是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把。”她的课堂从来不会有满堂灌的现象,她认为最好的课堂,就应该是师生互动,让学生跳出有限的课程学习和个人研究课题,从更宽广的视角去审视问题。
目前,俞燕蕾主编的《材料化学实验》本科生实验教材,已入选学校“七大系列精品教材”;主讲的《液晶材料与显示》研究生课程,也入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还指导多项曦源项目、望道项目。
“科研要下苦功,也要瞄准长板”
“抓紧时间慢慢做”,这是俞燕蕾送给学生的六字箴言,她强调“慢”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懈怠,而是在做的过程中精雕细琢,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将能力发挥到极致。在课题组,她倡导“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实验记录本必须工整详实,论文标点符号要避免出错。2021级直博生张霄羽记得,自己首次汇报的标点错误就被俞老师“揪”出:“标点若马虎,数据怎能严谨?”
严厉之外,她还是学生的“心灵导师”。2014级直博生卿鑫刚进组时,合成实验总失败,感到十分挫败,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科研。俞燕蕾观察到他逻辑缜密,转而让他研究结构仿生,将成果直接应用于手机背板设计。2020级博士刘晓珺硕士毕业后,曾因科研压力萌生转行念头,认为自己更适合做设计。俞燕蕾以自身经历开导,提醒她兴趣可以辅助职业,她说:“你的PPT设计天赋正是科研的‘加分项’,不仅文章的图片质量高,而且你的科研汇报往往更能抵达听众。”如今,刘晓珺也以设计思维突破科研瓶颈,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在俞燕蕾看来,科研本身就是从失败开始的,比起读完所有教材、文献的成竹在胸,她更希望学生能有试错的勇气,不断调整,找到自己的“长板”。
日常生活中,俞燕蕾会和学生分享甘南旅行时拍的星空,讨论运动手环,告诉学生们“别把科研想成苦行僧修行”,要多运动、多散心。
实习记者 姚舟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