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在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大学相辉堂面向700余名2024级医学生讲授“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从肝脏的神话传说,到肝脏外科的真实发展,樊嘉讲述了肝脏恶性肿瘤(以下简称“肝癌”)治疗的“中国故事”,并分享了自己从医路上的体悟与思考。
肝癌治疗的中国之路
曾几何时,肝癌的治疗方式极其有限,在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患了肝癌就等于被宣判了‘死刑’”。从裘法祖先生提出从外科角度来研究肝脏解剖,到吴孟超院士团队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分叶分段,并完成了国内首例肝中叶切除手术,再到汤钊猷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中国肝脏外科在一代代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使肝癌从“不治之症”变成了“部分可治之症”,治疗方法也逐渐走向安全、精准、个体化。
如今,在中山医院,已经完成了许多高难度的肝外科手术:世界首例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活体供肝移植手术、国内首例经典劈离式肝移植……其中,许多患者都已存活20年以上。这是中山医院走出的肝癌诊治之路,也是中国肝癌诊疗发展历史的缩影。
樊嘉认为,学好技术是一名医生的立身之本。“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知识是完成高难度手术的基础。”要对疾病的病因机制、各种诊治方案了如指掌,也要对人体结构的解剖层次、手术的关键步骤熟记于心,还要下苦功夫反复练习,在手术时手法娴熟、动作准确,才能在手术台上随机应变。
“要先学好知识,再去大胆地探索各种技术”,樊嘉鼓励学生们,立足前沿、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技术、新概念、新知识,掌握最新的诊疗技术,再通过科研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创造新的技术,“学医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只有不断精进技术,提高诊疗水平,才能更好地治愈疾病,不辜负患者的性命相托。”
不能只看病,还要做研究
“优秀的医生不能只低头看病,还要潜心研究。”樊嘉鼓医学生们要以创新为翼,做“有用”的研究,解决特定的医学问题。
如今种种有效的干预及治疗策略,以及无数成功病例的背后,是中山医院肝外科团队数十年如一日,针对肝癌诊治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的攻坚克难之路、创新之路。“作为一个医学生,怎么样牢牢抓住科学前沿的时效性,将临床与基础充分结合起来做‘有用’的研究?”樊嘉以肝癌诊疗创新为例,娓娓道来。
“我们在研究中找到了很多未知的信息,也找到了未来的研究方法。”在肝癌的治疗方面,樊嘉团队持续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在肝癌复发转移新机制、肝内胆管癌诊疗新策略和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等方向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疗法,成果发表于Science、Cell、Cancer Cell、Lancet Oncology等杂志。
而科研的突破正不断反哺于临床、造福于患者。未来,AI技术也将深度应用于肝癌诊疗。中山医院正在与学校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合作,研发肝脏解剖结构重建与腹腔镜及机器人现实图像融合技术,此外,团队也开发利用AI技术进行早期肝癌筛查、诊疗方案推荐、预后分析等诊疗辅助系统,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让更多患者受益。
医者要对患者苦痛敏感
以人文之光温暖生命,传递的永远是善良。樊嘉用一张感动无数国人的“落日余晖”照片,与医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对医学人文的理解。“医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樊嘉表示,医学应当兼具治疗和关怀两个价值取向,用心看病、用心待人。“沟通不只是传递信息,更是建立联系和理解。”
在授课现场,樊嘉还回忆老师余业勤教授患病在床,插着胃管,告诉床前的自己:“看再多教科书,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患者插着胃管的痛苦。”这件事让樊嘉久久不能忘怀。
提起曾经的患者,樊嘉由衷地表示感谢,他说:“是患者给予我们知识和技术,是患者使我们成为医生。”樊嘉回忆,自己在开展肝移植手术最初、最艰难的几年,是患者的无条件、无保留地信任,让手术能在中山医院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如今,一代代的上医人正沿着前人的道路不断前进、探索,继续建设“健康中国”。
通讯员 孙芯芸 严静雯
来源:医学宣传部、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