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大学牵头编写的国内首部《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3月1日发布。这是学校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成果结晶,标志着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的新起点,将吸引更多学者关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新文科创新提速。
发布现场是在我校举办的2025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大会,这场关于人文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讨论以“AI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与范式变革”为主题,邀请400余名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领导和专家,聚焦AI4SSH(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人文社会科学智能),探讨人工智能(AI)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融合。
“文科做精”:53位学者历时一年打造,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深度融合
从ChatGPT到DeepSeek,人工智能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正在重塑人类社会。面对科技浪潮,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应对?《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2025)》回应这一重大命题。
《蓝皮书》由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和德勤中国共同编写,于2024年3月6日启动筹备工作,历时一年,集聚53位权威专家,达成了产学研三方十余家单位的深度合作,从不同学科视角全面梳理AI与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挑战、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
“希望《蓝皮书》能够开启一个新的起点,就是文科要做精,这也是整个学科范式变革当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任务。”《蓝皮书》主编之一吴力波表示。
《蓝皮书》关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解构社会复杂系统的内在特征,刻画各类主体间复杂关系,更好地进行预测以及进行部分的证伪。
全书分为理念、方法和应用三个篇章。理念板块聚焦范式变革。方法板块分析了AI4SSH研究前沿趋势、计算社会科学与AI时代的舆论与教育研究、AI赋能的群体行为仿真与预测和AI时代的经济金融研究与预测。应用板块将视野投向更广泛的产业应用层面。
“深度开放、全面赋能”,作为读者代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认为,《蓝皮书》无论是在突破边界、需求驱动,还是范式创新、组织变革方面都为新文科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人工智能、人文社科如何携手共进?6位专家作主旨报告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与人工智能之间应当如何相处?各领域专家就相关问题作主旨报告。
“人工智能已赋能古文字研究等人文学科研究取得突破性创新。”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分享了AI赋能人文学科研究的巨大前景。
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否会被AI替代?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教授认为,AI无法替代人类的创新性研究工作。清华大学至善书院院长、教授汤珂认为,大语言模型(LLMs)将更多的使用在辅助人类决策领域。南洋理工大学副教务长文勇刚教授从基础能力建设角度出发分析了AI与数字新基建的协同优化。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大学社会智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傅晓明提出了数据-模型-理论相互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社会智能研究概念。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点明亟需构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立场的大语言模型。
从技术到伦理,多维探讨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治理
AI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已展示出“美丽新世界”的可能性,但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新的挑战?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珉从技术角度切入,指出人工智能的自我复制能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红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奇琦认为“文科涉及的非标准化知识是AI较难替代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寿步认为,国内治理应依托现有法律体系和中国特色体制,以部门规章为主,国家标准为辅,不需要专门制定人工智能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指出,“人机共生”并不一定意味着“人机共赢”,AI的演化结果可能不利于人类。
本报记者 殷梦昊
实习记者 蒋子怡 曾译萱 张宁洁
实习记者 张怀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