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课堂探讨音乐创作的逻辑和走向

作者:李彦妮摄影: 视频: 来源:《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校报发布时间:2024-10-21


公共艺术课堂第124课“乐辩新声”929日在邯郸校区逸夫科技楼报告厅举行。国内知名音乐制作人、飞行者唱片创始人曾宇,以“带你揭秘音乐中的‘达芬奇密码’”为题,围绕自身经历和音乐行业的发展脉络,与师生分享音乐创作与市场更迭背后的故事和逻辑。

本次活动也邀请到演讲与口才协会的同学,就AI在未来是否能取代音乐人的创作价值?”这一辩题展开观点碰撞,深入探寻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音乐行业的浪潮涌动。

活动上半场,曾宇以自己的音乐故事作为引子。“往往热爱能让一个人趋于专业”,曾宇谈到,音乐行业是一个靠命的行业,可能突然一首歌就让自己爆火,又或许出了很多张专辑还是寂寂无闻。“热爱”是推动个体持续深耕这一行业的关键动力。无论是想争取身边人认可的小目标,还是想功成名就的大目标,都难以通过速成的手段去找寻所谓的捷径,唯有持续动力才能激励自身在做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与前进,达成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再最终走向专业化。

曾宇解读行业评判音乐作品的标准,可以分为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前者指向传播的广度,后者指向传播的持续性。此外,作品对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曾宇认为好音乐具有三个特征:清晰的文化标识、表演者的个性彰显、正确的时间与场合。

在互动问答环节,曾宇建议将来想要职业化的校园音乐人:“不能懒,需要不断地进行创作,并在每个阶段设立清晰的标准。”做音乐是一个“磨人”的过程,不能着急将自身定义为“职业音乐人”,先作为一个爱好,把爱好做好,再让机缘自然而然地出现。

活动下半场,正反双方围绕AI在未来是否能取代音乐人的创作价值?”激烈辩驳。

正方指出,目前AI模型已经能够基于定制化需求输出音乐作品,通过特定的创作活动带来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及影响,其中不仅包括带来审美体验的艺术价值,也包括创造经济收益的商业价值。AI取代音乐人似乎是智能时代艺术生产中必然面临的定位转型问题。正方认为情感的表达本质上是方法论的问题,将会随着技术的迭代不断优化,AI音乐创作在未来也能够做到“人性化”。

反方指出,目前AI创作音乐的机理是对前人作品片段的模仿、复制和学习,受限于数据资源与算法模型,难以做到无中生有的创造,即只能完成从199的创作,却无法完成那关键的0-1。音乐作品是作者情感经历的外在化呈现,但当前AI生成的技术内核决定了其缺乏情感传递与表达,丢失了音乐“故事性”的灵魂。

在评委点评环节,嘉宾曾宇和音乐剧社负责人杜世超老师、朱逸骏老师高度评价了这场辩论。朱逸骏认为音乐需要更多“想象性”的部分,AI擅长不断地合并同类项和以一种规律的形式进行运作,因此能在深度上做到更多的可能性,却难以在广度上有所突破;杜世超认为AI能取代一部分的工作,具有流水线的工业产品价值,也有创新的意义。曾宇觉得在音乐创作里人工智能会最终取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而“人的价值就体现在它搞不定的百分之五上”。无论是AI生成的音乐,还是真人创作的音乐,作为制作者或是听众的我们,能通过音乐的桥梁洞见自我与他者,去赋予其更多的“人味儿”,这才是音乐永恒的生命力。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新万博体育,新万博注册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